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。一块块个大、皮光的红薯就是埋在土里的金疙瘩,特别是金农合作社的专业引导,让我们的红薯不愁卖”。 沙河市刘石岗乡后石岗村民刘建旗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。
眼下正值红薯丰收季节,记者来到沙河市刘石岗乡后石岗村。但见几百亩红薯地里,人头攒动,村民们忙着拉红薯秧、刨红薯、分捡红薯,运送红薯,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“红薯汤、红薯馍,离了红薯不能活。”说起红薯,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这样辛酸的记忆。在粮食匮乏、“瓜菜半年粮”的年代,它替代了米面,成了人们的主食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,红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少。红薯逐渐淡出人们餐桌。
但近几年,作为粗粮的红薯及其衍生产品,因绿色环保且具有保健防病功能,备受消费者青睐,价格逐年攀升,每公斤可卖到2元钱,而将其加工成淀粉每公斤卖到十几元钱,加工成粉丝每公斤则高达20元。
针对这一市场行情和沙性土壤的特点,沙河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红薯。采取合作社+基地+农户+加工销售企业一条龙的经验模式,流转土地,发展脱毒红薯苗以及淀粉型红薯的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。
“每亩地利润都在三四千元以上,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农作物,大力发展的红薯精深加工业,也让黄土地变成聚宝盆。”提起红薯,沙河市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立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他说,从2006年开始,他创立的金农合作社就开始主要培育脱毒薯苗。经过这么多年实践,他从50多个红薯品种中,优中选优地选出红香蕉、龙薯、紫薯王等优良品种。这些优良薯苗除供应周边村庄外,还远销东北地区,带动不少农民走上致富路。目前,该合作社红薯总种植面积达到了上万亩,总产量3000万公斤。同时注册的“土行孙”牌红薯、“禅玉”牌粉条供不应求。鲜薯加上冷藏,整个销售期从当前可以一直持续到明年的四月份。
记者了解到,经过多年的发展,沙河金农农业合作社已逐步形成了从红薯育种、育秧、种植、磨粉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。有了这条产业链,红薯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出了经济效益,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、增收,也让大家尝到了“红薯甜头”。
冀公网安备 13058202000139号
技术支持:邢台市网商软件开发有限公司